三一中联十年商战真相:炼金术和假账之谜

2013-06-17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财经评论家

 

  三、 徐工往事

 

  今天的工程机械行业已经渐有三一和中联双寡头称霸之势。可谁又记得,在十年之前,徐工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销售额超过三一与中联之和。十年的时间,徐工已从绝对老大的地位走下。被三一中联甩开。徐工怎么了?

 

  徐工十年发展最关键的一步没有迈过去,即2004-2005年的改制失败。其实,今天三一中联硝烟弥漫的舆论战早在八年前就上演过。那一次的主角是是三一与徐工。那一次的舆论战同样成为了社会焦点,徐工迫于舆论压力巨大,最终未能引入凯雷完成改制。

 

  2003年起,徐州市政府开始启动徐工集团的改制,经过国内外众多潜在战略投资者的海选,最终锁定凯雷集团。2005年10月,徐工与凯雷签署协议,凯雷收购并增资共计44亿元持有徐工机械85%的股份。

 

  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随即以博客开战,连发40余篇博文,抨击并购方案,称徐工被贱卖,要保卫民族品牌,徐工并购案是欺骗政府的游戏。现在去搜索“三一 徐工 ”,“向文波 徐工”,仍到处可看到当年舆论大战的痕迹,烈度丝毫不低于今天的三一中联。

 

  徐工并购案的交易时间被大大延长。2006年和2007年,徐工和凯雷两度调整交易结构,最终仍未通过审批,2008年7月23日,徐工凯雷宣布终止合作。一场持续了五年的改制大戏就此失败落幕。

 

  一个有趣但又严肃的猜想是,今天深陷各种负面新闻之中的中联会成为当年的徐工吗?舆论的压力逐步传导到企业内外的各个层面,最终处处被动,彻底改变了行业地位。

 

  改制失败对徐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如今三一中联的肉搏商战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竞争高度白热化的行业,国企并不适合这样的竞争环境,民企有先天的机制优势。在这样高度竞争的行业,人才是最重要的竞争力。民企能给出国企难以企及的高薪尤其是股权诱惑。改制的失败最终转化为徐工竞争力的缺失,行业老大被两个对手拉开了差距。

 

  我们来对比2003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徐工科技每年的收入利润规模与三一中联的对比。先看第一阶段,徐工集团整体上市前:

 
  表5:2003年-2008年徐工与三一、中联的收入利润对比图

表5:2003年-2008年徐工与三一、中联的收入利润对比图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到,一直到2005年,上市公司徐工科技的销售收入基本都超过了三一中联,2003年徐工的收入是三一的1.6倍,中联的2.97倍。此时徐工集团并未整体上市,整个徐工集团规模更大,远超三一和中联之和。但是,在改制进入胶着状态以后,徐工的经营每况愈下。到2008年,五年之后,徐工的收入只有三一和中联的四分之一,利润只有它们的零头。

 

  2009年,徐工集团整体上市。收入规模终于又赶上。但随后几年,又是被三一中联甩开距离。

 

  表6:2009年-2012年徐工与三一、中联的收入利润对比图

表6:2009年-2012年徐工与三一、中联的收入利润对比图 

 

  从2003年-2012年十年的市值(12月31日数据)看这种对比,徐工与三一中联的距离和趋势更明显。

 

  图3:徐工三一中联2003-2012年市值。单位:万元

图3:徐工三一中联2003-2012年市值。单位:万元 

 

  我们在这里特别呼吁的是,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徐工有深厚的基础,但如果再不改制,再不实现管理层激励,人才将继续流失,沦为机械行业里民营企业的培训基地。徐工的行业地位很可能继续下降!真正的政治正确,不是徐工的管理层不能拿股份,而是要让徐工这个伟大的品牌、伟大的企业重焕生机!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