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中国制造业不能承受的转型之重

2012-12-28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制造业经理人网

  2012年在希望与失望中悄然走过,全球经济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强势复苏。美国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实现了经济缓慢增长,却摆脱不了“财政悬崖”的潜在威胁;欧洲在债务危机中不能自拔;日本经济在混乱的政治危机中有可能陷入长期衰退;相比之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依然是全球经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型和结构性调整,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当前的紧要任务。发达经济体之所以纷纷陷入衰退,是因为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也将处于结构调整中。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调整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这个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直至工业化完成。而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调整则可能是阶段性的。

  当前,阻碍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最大困难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落后,导致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加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却产出不高,能效低下。这些年,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无法引进最核心的技术。二是人才严重短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需要的是国际化、高科技含量的复合型人才。自主创新是我们增强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却往往受到人才、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创新创业环境。显然,中国还处于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

 

  中小企业融资难须“破题”

 

  2012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速在7.7%7.8%之间,虽然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尽管中国经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但中国制造业企业还是明显地感觉到了日子艰难,这种感觉甚至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

 

  在出口形势严峻、国外需求锐减、内需拉动乏力的环境下,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最为困难。而日子依然好过的莫过于垄断背景下的金融企业,不仅恣意提高贷款利息,还趁机搭售大量的理财产品。约有数千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不具备融资能力,无法引进技术和人才,最终导致企业倒闭或转向投机性行业。约有40%50%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短期或长期的转型升级压力。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融资难题。

 

  2012年,大量的金融机构突然特别关注中小企业,愿意将资金重点投放给中小企业。本以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将会得到解决,却没想到中小企业成为金融机构口中一块“肥肉”。基本上每一家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都会被要求购买不少于贷款额一定比例的理财产品,而且贷款利息通常会被上浮。

 

  由于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银行的利率有增无减,导致民间高利贷现象屡禁不止。浙江、江苏有不少中小制造业企业陷入民间高利贷的危机之中,为国家金融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如果金融机构的垄断局面得不到改善,投融资体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革,阻碍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

 

  新兴技术的引领作用

 

  当前,制造业已经朝着数字化、智能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中国制造业要清晰地认识到全球制造业行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并加以积极应对。之所以出现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是因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并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中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

 

  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26.680,-0.01,-0.04%)相结合的数字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崛起,被认为是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契机,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前要积极推动3D打印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至于3D打印技术是否能够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认为并不重要。3D打印技术作为具有前沿性、先导性的新兴技术,正在使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发生深刻变革。目前,原型制造和大型复杂金属结构件产品的直接生产制造工艺,我们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是,在社会对3D打印技术的认知、市场的推广应用、材料、人才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2011年,美国3D打印技术装备及原辅材料的产值大约是15亿美元,我国不足1亿美元;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160万台,我国仅7万台。可以预计,今后我国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将保持高速增长。

 

  创新环境悄然形成

 

  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勇于担当起创新的责任和义务。美国作为全球创新基础、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体制最为完善的经济体,许多创新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如今,美国正在依托创新走出危机,实现增长。而中国则是依托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一致地认识到创新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