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的机遇、风险及对策

2012-06-04 | 发布者:谷会京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无不将发展对外投资作为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需要在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中加快结构转型。只有开拓和分享全球大市场机遇,才能从中获取分工收益,增加国民收入,最终转化为对国内最终消费的带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国实现工业化所倚重的资源和环境也无法靠自身来承载,必须通过国际交换解决资源能源短缺的问题。这些经济发展中的客观现实与制约因素,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撑。


  伴随着中国企业整体实力的明显提高,中国对外投资自2002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统计显示, 2003—2010年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年均增长7%以上。目前中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 3万多家,对外投资遍及世界 160多个国家。虽然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但这次金融危机同时也带来世界经济调整。从危机中寻求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和任务,同时也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对全球整合和开发资源,主动谋求中国经济在国际产业布局中由低端向高端逐渐转移、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良机。


  “走出去”的机遇


  1.“走出去”的主体优势和产业优势逐步显现。


  企业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规模明显增强,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企业 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共有43家公司入围 2009世界企业 500强,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绩效指标也首次超过美国。这既显示出中国企业所具有的强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大企业的抗击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表明中国企业的规模和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已经具备和世界跨国集团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的实力。与此同时,经过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以及对外贸易的长期高速增长,中国很多传统制造业如纺织、家电、冶炼、化工、中低端电子、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对于那些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升期、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具有明显的产业比较优势。


  2.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金融保障。


  巨额外汇储备提高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也为支持和加快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扩张和收购提供了强大的金融保障。一方面,雄厚的外汇储备不仅使得政府对企业的用汇审批变得更为宽松,企业也由此可以更为自由地使用海外投资产生的利润,这对于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极为有利;另一方面,中国利用外汇储备除购买美国国债和进行流动性资产投资以外,还可将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海外矿产资源投资与企业并购,这已成为中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构成中国外汇储备通过多样化经营、拓展投资领域和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


  3.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在以往“走出去”的历史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程并不顺利。在诸多失败的教训中,政治性阻力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遇阻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为刺激经济复苏,政府纷纷制定更为宽松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例如,提高或消除外国直接投资的上限,简化审批程序,对外国公司降低税率,改善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条件和投资便利等。因此,中国企业此时的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能够提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投资普遍容易为东道国所接受。正是这种金融危机之后的否极泰来,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海外监管和审查得以放松,进行海外并购的政治障碍也随之减少。特别是与美国在欧洲的投资相比,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微不足道,中国的投资有助于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因而是一种“双赢”。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