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徐州城市转型的精彩缩影

2012-06-23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徐工”是一家有“地位”的公司:连续23年稳坐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头把交椅”,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870亿元,位居全球第5位,比2010年又前进2名。再过1天,徐工集团将站在历史的“门槛”之上。这次她将跨进的是一个“世界级”的新天地——“四大制造基地”全面投产,新增总产能近4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全新的徐工机械。

 

  与此同时,中能硅业、维维集团、徐矿集团等越来越多的徐州企业像“徐工”一样凭借实力和影响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徐州产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重大转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目前,徐州已形成千亿级主导产业、百亿级传统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的三大层级的产业接续格局,以及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布局。“徐工”转型的同时,徐州也完成了从“老灰穷”到“新绿富”的嬗变。

 

  “工”于高端,挺起徐州振兴的脊梁

 

  新基地将新增5000台中大吨位起重机、4万台中大吨位装载机和2万台成套混凝土机械产出能力,集聚全球全地面起重机、装载机、成套混凝土机械三大领域最前沿的工艺技术、最尖端的工艺装备,实现了高度集约化、柔性化、智能化和全数字化管理,形成了与国际最先进标杆企业处于相同平台的高端制造能力和品质制造能力。徐工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战略目标关键在此。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谈起四大基地全面投产兴奋不已。

 

  在同行业到处圈地扩张的环境下,徐工依靠新型工业化创造极致运营模式:以起重机产业为例,老厂区只有400亩地的厂区面积、4000名员工,到2011年创造了220亿元的销售收入,无论从单位面积产出率、还是人均贡献率上来看,徐工都达到了极致,单位面积产出连续多年位居国际同行首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能耗、重污染的“傻大笨粗”工业格局已经远离徐州。从“重量型”到“科技型”,从“粗放式”到“集约式”,徐州的产业在越发变轻。

 

  徐州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中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重点放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大产业”、发展“大项目”上,扶持发展铜山电子机械、邳州家具板材、沛县铝业、新沂农用化工等一批县域百亿级“特色产业”,形成高端产业高增长、新兴产业上规模、优势产业增效益的新格局。

 

  “工”于创新,开辟徐州创造的大道

 

  6月20日,在徐工的调试场,8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RT60、RT100越野轮胎起重机等新品次第排开。不过在现场,最吸引人的还是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和2000吨级履带起重机,这两个目前国内最大吨位的起重机正伸开所有大臂,直冲云霄。

 

  目前,全球最大的3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在徐工已进入装配,将在今年下线,再次成为徐工“三高一大”产品战略的有力支撑。

 

  从产业空白到全球第三个独立研发并批量生产千吨级起重机系列产品的企业,占据行业巅峰,徐工仅用了8年,却走过了相当于发达国家30年的发展之路。

 

  今年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荣获的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唯一奖项。

 

  自主创新,是徐工集团连续23年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的法宝。

 

  “主要从关键核心零部件入手,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这两个战略上有所突破。”王民说,去年在欧洲收购两家企业,一家在德国,一家在荷兰。今年上半年,徐工再出重手,一举收购控股全球混凝土机械跨国巨头德国施维英公司,在业界再次引发强烈震动。

 

  徐工的发展之路折射的是徐州这个老工业基地创新主导的科学发展道路。如今,徐州正加快自主创新,推动更多“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5年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2011年徐州的高新产业增长率达到85%,连续六年都在70%以上,在全省位次一直居于前列。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