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立足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2012-01-05 | 发布者:高鹏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部倡导的重点农机化技术,对于保护农牧业生态,保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机化司的部署和指导下,内蒙古农机系统精心设计,周密实施,努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内蒙古农牧业保护性耕作

内蒙古农牧业保护性耕作


  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有耕地面积1亿亩左右,70%为旱作耕地,有可利用草场约11亿亩,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草原,全区多风少雨,年均降水从西到东为100—500毫米,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生态脆弱。我区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新世纪,我区抓住农业部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和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机遇,乘势而上,配套投入,全面推开。目前,已有11个盟市64个旗县承担了自治区项目,47个旗县实施农业部示范项目,14个旗县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到2011年,全区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548万亩,比上年再增143万亩,继续保持保护性耕作面积全国第一。通过十多年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由过去小面积试验示范走向大面积推广;由项目投入引导,走向农牧民自觉接受并能动应用;由个体农机户零散作业,深化为农机服务组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作业。建立了成熟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技术模式呈现多样性,机具投入大幅增加,技术水平、作业质量和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提升。整体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技术工艺成熟,机具配套体系完备。我区确立了以作物根茬保留、少耕免耕、破茬播种、隔年深松以及牧草免耕补播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普遍适应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实际;并根据气候、土壤、作物品种不同,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技术工艺。如山旱区实施的莜麦、油菜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合理轮作技术模式;水稻种植区实施的留茬越冬、春泡田水、耙茬插秧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等。通过多年试验选型和与之相对应的机具研发,形成了适应于技术模式应用的机具配套体系,达到了技术应用与机具装备有机协调,保证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


  (二)技术应用科学合理,效果明显。经过多年多地区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的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保肥、抗旱、保护生态和节本增效效果。与传统耕作相比较,提高农田土壤含水率9.3-25%,增加有机质含量0.3-0.94克/公斤,减少农田大风扬尘30-60%,亩均节约作业成本8-30元,农作物增产2-15%。在退化草场实施以松土补播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植被覆盖度30-50%,根系增加1.6倍,提高牧草产量1-2倍。


  (三)农民认知度高,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十几年精心试验研究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显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增强了农牧民应用此项技术的信心和自觉性。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覆盖的64个旗县直接应用这一技术的农牧民达到5万多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适宜这一技术应用地区的盟市、旗县政府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入政府的农牧业和农机化工作重要内容,加以研究部署,推动工作开展,把部门工作变成了政府行为。如保护性耕作技术集中推广地区呼伦贝尔市市旗两级政府多年坚持对项目的配套投入,并单项投资进行机械深松补贴,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80万亩,占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面积的60%以上,在全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