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东东:三一重工为何布局德国

2011-11-23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大经贸

  本土化策略

 

  记者:很多企业来德国投资,都会通过并购的方式,为什么三一会选择自建?三一对这个成本和收益是怎么考量的?

 

  贺东东:直接投资这种方式是三一经过多次分析之后得出的策略。我们在印度、美国和巴西都是直接投资。直接投资看起来慢,实际上快。为什么?因为前期的买地、建厂、招聘人员,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两年时间,但最终的成功会快一点。并购其实很简单,花一笔钱就把它并购过来,但接下来就会碰到一些很大的困难,比如文化融合、战略匹配,包括怎样去管理团队,怎样去融合技术。自己建立的企业,一个一个同事加进来,比较容易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另外,我们所有的Know-how都是自主知识产权,都是我们一点一点在这里研发的。从这点来讲,我们觉得直接投资会相对更容易一些。

 

  实际上,我并不否定并购这条路,但相对来说,这个风险较大。除非收购过来之后你知道怎么做,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可以比原来经营得更好。除了具备成本优势之外,还要说得清,管得住。所以我不是说并购不是一条路,并购永远是一条路,但问题是并购的企业准备好了没有,除了钱以外,战略清不清晰,团队能不能驾驭这个企业,策略是不是能够切实实施,这些弄清楚了,结果肯定是很好的。要不然,你做沙盘推演都推不出来,那你的成功要素在哪里?

 

  记者:在招聘方面是如何进行的?自己招还是找猎头公司?

 

  贺东东:一方面是找猎头,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渠道,所有的办法都用尽了。刚开始比较难招,因为德国人比较保守和谨慎,他会花几个小时向你提问,问得很详细,包括你的品牌策略和公司战略等等。

 

  记者:你们成了被挑选对象。

 

  贺东东:对,要过了他的关,他才考虑是不是要加入公司。我一直开玩笑说,我去面试人,主要是被面试,每次去面试人我都说我出去被面试去了。

 

  记者:会不会前期招人的时候,周期会比较长一点?

 

  贺东东:是的,基本上像机场跑道起飞那个概念,刚开始很难。一个是,你得做给他看,其实这些人一直在观察我们。在我们建厂房的过程当中,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会事先跑过来转一圈,实地考察,他要看你的表现。第二点,他们会做很多的研究工作,搜集我们的背景资料,了解我们的客户。但因为我们招的是以同行为主,关于三一的行业地位和发展,他们多少也知道,所以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一直到他确信三一真的在这里投资了,速度就快了。

 

  另一方面,之前招到的人要善待,这对以后的招聘有示范作用。

 

  记者:关于公司本土化的问题,刚才你也谈到一些,除了刚才你说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措施?而且你也提到,在欧洲这边高层基本上都是德国人,他们跟中国总部那边的高层沟通是什么样子的?

 

  贺东东: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变压器,把220V变成110V,就是这么一个概念。我会把公司的理念和特色,转换成欧洲人习惯接受或可以接受的方式,再通过这个德国团队去管理全球的业务。这是一个过渡,一个变压的过程。我自己感觉压力很大,两种不同的文化,我们这些夹在中间的感受最强烈。

 

  这种文化的冲突和差异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总的来说,中国企业非常强调执行文化,对工作会有过程的监控,包括对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而欧洲人就不太喜欢这样,他们会先详细地讨论清楚目标,但会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受干预,最后直接交结果就行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文化差异。

 

  第二个差异,简单地说,中国的工作模式是“并联式”的。在中国,基本上所有企业都是创业,在创业过程中,招人、建厂、搞开发,全部需要并行推动。但在欧洲,企业都很成熟,它习惯了串联,就是一步一步地做。比如说招聘,我会同时招所有的岗位,既招营销经理,又招营销老总,也招服务工程师。但是按照德国标准思维来讲,应该先招到营销老总,再由营销老总去招部门经理,然后由部门经理再去挑选下属。一个并联,一个串联,并联的话,一年多时间就可以把团队组建起来,而如果是串联,没有三年肯定起不来。当然,一级一级招下去,相对来说,团队融合力更强,不过时间上是很大的牺牲。所以这很难说绝对的好或者坏,但是你一定要不断地去权衡这个事情,到最后往往变成一个综合的、融合的东西。

 

  我一直跟德国同事在交流,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反省,实际上现在在全球相对比较成功的制造业者,德国是一个,中国肯定也是一个,但两者又像是两个流派,一个是内家拳,一个是外家拳,这两种拳法入门都不一样,把它融合得好就会天下无敌,融合得不好就会邯郸学步,成了四不像。在这里面,实际上,你时时刻刻都在交流,在权衡,在让步,在结合,所以说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几乎每件事都会涉及到这样的事情。

 

  中国缺什么?品牌!

 

  记者:大家都注意到,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原来是以贸易为主,现在出现了以三一为代表的这种生产型企业,这种投资结构上的变化,你觉得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一种趋势?

 

  贺东东:我换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产业升级。实际上,从制造能力来讲,包括高质量的制造能力,中国早就有了。缺什么?缺品牌,而真正的附加值就是在品牌上面。其实,山寨机的质量和正牌的差不多,但没有自主品牌,所以利润很薄,企业也走不出来。

 

  所以,大家不要关注我们在这里建厂房,应该关注的是我们在欧洲卖的是三一品牌。中国企业真正的出路就是中国制造,我要呼吁什么呢?就是要大胆地发展自主品牌,因为能力已经没有问题,现在只需要花点精力,花点时间,勇敢地把自己的品牌打向全球。只要有耐性,一步一步来,步步为营,肯定能做得到。中国制造业或者“中国制造”真正走向全球,这是一个关键。

 

  记者:你认为三一现在走的路,可以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值得推广的范例?

 

  贺东东: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我们打的是自主品牌,虽然在德国,我的成本高了30%,但是我的售价可以提高50%,也就是说我在人才和研发上的投资,是可以通过市场收回来的。但如果是贴牌的话,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全让国外品牌拿走了,最后得到的利润还是很微薄。这么薄的利润根本没有办法支撑你去做研发和做品牌,你永远是在产业链的最下游给别人打工,这个模式是走不通,也是走不出来的。以后,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越南、蒙古、泰国等国家成本更低,空心化就更严重。实际上,这种趋势早就存在,中国东南部已经出现了空心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做好管理,不要老图省事,勇敢地贴一个自己的牌子,即使它叫做山寨,再利用这么多年所形成的制造能力和很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中国完全制造得出属于自己的高质量产品。为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大家一定要这么做。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