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徐工品质 就算供不应求,也不放过微米级的误差

2018-08-30 | 发布者:小编在线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导语


  毫厘不差,这才是世界级的品质和用不毁的本质。


  “水平油缸油漆附着力差,油漆表面无光泽漆膜厚度不均匀,不合格,全部退回!”一批刚进厂的生产急需部件,在没有通知公司质控员的情况下,被收货员工斩钉截铁地退走了!


  这是2018年4月份——中国起重机市场正在处于供不应求的时刻。


  在徐工起重机产量处于最高位的时候,在绝大多数企业都放马生产,力求尽可能多地出货的节点,而徐工却仍在执着地坚守每一个细微环节的质量。


  “要知道,这点细节做不到位,很可能会在某个时刻,让用户蒙受损失。即便这种外观上的小问题,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但徐工坚守‘两年不褪色、五年不锈蚀’的承诺,必须要兑现!”对此,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品质控制部质控员态度坚定。



  也是因为这次“退回”,徐工起重机械“准时化生产”精益管控模式下,该批次产品在整条装配线上等待了三天,导致近百台产品生产节拍受影响,产品推迟一周时间交付。而承受“用户压力”、“供货周期压力”的徐工起重机械,却对此毅然而决然。


  在整个徐工起重机械内部,一个统一而坚定的认识是:“质量永远都是一道不可跨越的红线,是保证用户价值的一道重要关卡,更是用户选择徐工的第一理由。”



  1、从15万次到100万次,把可靠性测试提高10倍


  延续2017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2018年一季度以来,中国起重机行业需求持续旺盛,而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提升,企业风险管控逐步增强。但是要想实现可持续增长,步入四季均如春,必须要形成行业“合作共生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格局。当前阶段,行业整体发展质量再度成为焦点话题。


  而这个焦点话题的关键因素还是离不开产品,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商对产品的定位,二是吊装用户对产品的选择!


  经过近五年的低谷淬炼,中国起重机行业似乎从阵痛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径,体会最深的当属制造商。但从2016年底开始,行业从低谷中迅速回暖,似乎还是让部分刚刚恢复元气的制造商蠢蠢欲动,扩大产能、放宽政策,甚至牺牲产品质量的老路子,再度出现。



  但在此时,带着“产品质量是否会打折扣?”、“生产过程是否会变得粗糙?”这些类似的行业用户疑虑,笔者深入徐工起重机制造基地,历经亲眼见证,彻底了消除之前的担忧!


  从这个行业领军者的内部体系各环节中不难发现,定位高端的徐工,正持之以恒的向着目标迈进。据了解:2017年,徐工起重机全年产量超过万台,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三年前整个行业的总量。而这样的产量,对于徐工而言,并不仅仅是根据市场需求而产出,更取决于这套行业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保障体系,以及徐工每位员工特有的匠心气质!



  在产品试验中心,专家们正忙碌的对新产品伸缩机构缸头体进行可靠性试验。而这样看似重复的工作,三位专家已经连续7个日夜轮流紧盯,他们将原本受力20吨的吊臂结构强度测试,改用了40吨的超强校核试验;原先15万次的吊臂伸缩测试,加量到100万次,并且在装机后的整机试验时,针对吊臂伸缩测试再追加1000次。一位技术专家介绍:“如果在测试过程中有一处细节不过关,就代表不合格,需重新设计优化、更换材料,直到达到高标准的品质要求为止。”



  在新产品装配车间的试验区域内,我们看到一台起重机的操纵室通过试验设备不停的“打开-关闭”,现场的一位技术人员向我们解释道:“这是一台改进型操纵室的样品,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推拉门的可靠性试验,像这样的试验需要保证5万个循环不出问题,试验过程的开闭的速度、推拉门的闭合力、推拉门的吸合力等均模仿客户使用习惯。除此之外还会进行刚度试验、振动试验等,这样做是为了验证改进提升效果,识别零部件关键因子,并对供应商进行约束,从而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稳定可靠。


  徐工的产品品质典范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严谨试验中积淀而成,而这样的所作所为,只会在徐工这样关怀行业和用户发展的企业出现!


  2、把产品质量检验,做到“机场安检”的标准


  这样的做法,当然不是个例,在起重机结构件生产车间,一位特殊的身影吸引了笔者,从佩戴的肩章上看,是负责把关产品质量的检验人员。通过向前交谈了解到,这位检验员是结构件检验组的负责人,他的团队主要任务是对所有的结构件进行三坐标检测、无损探伤检测和过程质量控制,据介绍,即便当前的高产量下,所有流出车间的结构件,必须经过严格的形位尺寸检测和探伤检验。


  而对于这样的严格质量把关,徐工起重机械做到“机场安检”的标准,每台产品和每个部件都要通过全方位检测。这也是徐工“技术领先用不毁”金标准的实践落地。据了解,目前在徐工,每个员工都是质控员,自检,已经成为全员的习惯。



  3、向高标准看齐,徐工人绝不放过自己


  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差别在哪里?对于这方面的反思,徐工人的领悟最为彻底!对德国施维英的收购,对德国企业长时间的研究,徐工人清晰的认知到成长的痛、发展的痛在哪里。首先是对产品技术的严谨和执着态度,而这一点也恰恰在产品上有着最明显的体现!


  “德国人为了研究结构件疲劳强度,可以重复一个实验动作30年,而中国人却希望走捷径,但是要想真正做强实体产业,有些步骤是绕不过去的,必须踏踏实实的做,工匠精神不是简单的几个字,而是要在专注的领域里,耐得住寂寞!”一位在徐工从事研发30年的老专家,一语道破中国制造的痛点。而这也同样折射出徐工起重机研发正视差距、负重前行的执着精神。中国制造的未来,将在他们手中被改写!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科学的管控方法必不可少。从产品、技术定位时的论证,研发过程中的试验、测试,到生产过程的检测、产品交付前的测试,科学系统的检测技术贯穿全局,忽略其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无法真正打造精品!


  在徐工,中小吨位起重机总装线的生产节拍始终保持在15分钟左右,而即便如今的产量达到每月千余台,这条流水线上的最后一道在线检测环节,始终保留充足时间。负责这个重要关卡的检测人员向我们介绍:“这个工位前面的这条线,是整个公司的生命线,越过这条线的产品必须合格!有时为了确认一项检测数据,我们不惜停止整条生产线的运行,也要弄清楚原因!”


  如果不是亲自深入徐工起重机的制造内部,真的无法理解,这个企业是如何做到连续数十年保持市场高位,并深受用户信赖和认可的!


  只有看到别人的卓越,才能知道自己的差距,这些发生在徐工起重机各岗位的不起眼细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企业所具备的因素。徐工要做“技术领先,用不毁”的产品,就必须向更高标准看齐,瞄准自己的弱点,不放过自己。



  4、质量控制前移,迈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当前,徐工引进全球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化检测设备、深化“院企”合作机制,在业内的难点也是在世界重型装备质控领先技术上,实现结构件关键焊缝探伤全覆盖,关键复杂结构件的检测能力得以稳固。“借此,我们有信心和底气,确保每台进入市场的起重机都是高品质。”徐工起重机械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自豪地说到。


  在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对于产品质量有一套特殊的“安检”流程,除了利用整机调试在线检测系统控制产品一致性外,质量部门建立了可靠性简报机制,通过对产品、项目指标监控,做到异常问题及时预警响应,质量工程师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市场需求处于高位的大背景下,制造商的竞赛和比拼,将大大决定行业发展质量和未来。而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更是考验制造商的内在价值和眼光格局。而对于徐工而言,无论是内部坚持打造高品质产品,还是G一代产品卓越的市场高价值表现,都透露出徐工向高端挺进的决心和信心。


  而当前,种种迹象表明,“技术领先,用不毁”的金标准,正在让中国装备制造,无限接近产业珠峰的制高点!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