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机重工:从品牌塑造到模式打造

2017-05-11 | 发布者:王小杰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前言:2017年5月10日,我国正式迎来首个“中国品牌日”。据了解,为了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2017年起,国务院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革,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品牌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既是对信用的强调,也是对匠心的尊重。“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和构建品牌战略,促进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转变思维,推动和管控企业的品牌建设,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和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心和支持,对于中国企业品牌的打造与提升具有极其重大意义。

 


 


  过去的2016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新的2017年,是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深化之年,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重要一员,国机重工自年初就经历着“幸福与希望”——一方面是行业回暖加快,订单纷至沓来,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上下一心,工程加班加点,火爆的市场不仅让国机重工迎来销售额的爆发式增长,也让“SINOMACH”焕发出更大的影响力。


  2011年至2016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为低迷的五年,也正是这五年,国机重工完成了从“企业重组”到“全面实施品牌一体化”的跨越。作为一股坚守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初心未改的“国机力量”,在不懈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更在努力拼搏中赢得了业内外的广泛好评。

 


 


  厚积薄发应对“新”常态


  面对行业出现的产能严重过剩、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风险急剧叠加、频现关停并转和收编重组等突出矛盾,国机重工始终紧紧围绕国机集团重组整合旗下工程机械业务板块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创新和发展,不仅成功占据了工程机械行业的一席之地,还凭借长期的技术沉淀和革新,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国机重工共申请专利275项,在工程装备、工贸及服务三大主业取得积极进展,有效拓展了产品结构,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积极进行人员结构调整,逐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了集团化运行体系。


  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国机重工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深耕细作目标市场和大客户,大力拓展环境、矿业、再制造等新业务,狠抓大项目的签约与生效,在推进传统产品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出台相关质量管理办法,实现了产品质量与技术指标的双提升。


  不懈的努力也收获了更加可喜的回报,来自国机重工内部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国机的“逆势增长”也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回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年耕耘创造“心”发展


  “成绩是前进的起点,差距是发展的潜力。”国机重工董事长吴培国在2016年终讲话中,向全体“国机”人传递着新的方向。尽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提质增效步伐不快”等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说品牌一体化的成功是“破而后立”,那么国机重工今天迎接的就是“晓喻新生”。


  一面是全球经济与产业运行进一步趋稳趋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政策利好进一步提振行业发展势头,另一面则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低位徘徊,产品内需市场疲软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国机重工站在新的起点上顺势而变,通过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完善SINOMACH产品GZB认证标准,坚定不移地深化内部改革,调整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国机重工由传统主导产品向中高端的转变。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业务领域方面的拓展,国机重工充分利用中央研究院的研发平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做精做强主业,围绕工程机械核心业务延伸出矿山机械、环卫环保、工程承包等新兴业务领域,拓展产业链,为合作伙伴创造更多的价值。


  时至今日,国机重工在工程机械世界50强的榜单上已从2011年之前的榜上无名提升到近几年长期位列前40位左右,先后荣获行业第一批14家3A级诚信企业、工程机械行业为数不多的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旗下众多产品荣获TOP50强……国机重工和SINOMACH品牌在行业内外和全球多地逐步声名鹊起,认知度和影响力在行业内逐步提升!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历经磨难,而是保持初心。”国机重工在发展中变革,在创新中前行,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初心不变,在当前被业内外广泛看好的形势下,国机重工各企业已经开始抢占先机,积极迎接新一轮挑战,相信未来,国机重工将为中国工程制造业书写新的篇章!


  (本文来自国机洛建)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