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丨破局点:转型战略中的三一新业务(二)

2017-01-23 | 发布者:王小杰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经过这一轮行业的深度调整,三一已然进入了发展新常态。其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业务、国际化、智能化”这三架马车,正载着三一打造“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百年老店”的梦想大步向前。其中,新业务的拓展作为三一经济结构转型的自然延伸,成为了集团2016年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缩影。

 


 


  住宅产业化:迈向建筑工业新时代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政策一出,建筑工业化行业的“天花板”几近消失,一个亿万级的市场开始起步。这也是三一筑工等待已久的发展良机。


  2016年伊始,三一筑工在昆山、北京、上海、文山等地的多个重点项目相继上马开工,进一步优化国内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尤其是2月,总投资60亿元的三一筑工昆山产业园正式签约落户,并于年中投产。据了解,该产业园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米,定位于立足昆山辐射长三角,带动产能“出海”。依托这些重点项目,三一筑工在国内的产能优势再次扩大。

 


 


  三一筑工的国际化征程同样亮点频现。2016年6月,三一筑工在南非的首套PC样板房落成,8月份,三一筑工与马来西亚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将在登嘉楼州承建首个房屋建设项目。这两大海外项目的顺利推进,标志着三一筑工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快速发展,三一在国内已拥有了71条PC生产线,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的PC成套装配提供商,还是业内唯一的EPC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现在,三一筑工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2016年6月,由三一集团参编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与《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9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成功发布,这标志着三一开始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智能制造:三一物联网持续升温

 


 


  在第三次互联网浪潮下,三一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出成果,引起了新一轮高度聚焦。11月6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九大国家主流媒体,聚焦三一智能制造。参观完“智慧车间”后,九大主流媒体纷纷表示三一重工是“中国智造”的骄傲。


  三一早已布局多年的“物联网”也持续升温。除了积极创造与升级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三一在“柔性生产、综合平台、延伸服务”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紧抓智能制造的核心内涵,在“理念落地”与“实际效益”方面占据先机。


  2016年,泵车制造部经理曹建最大的感受,就是生产线流程更加优化,成本更低,行动指令也更加明确。据他介绍,借助于全新升级的MES智能信息系统,一条生产线的管理人员可以从4个减少到1个,仅这一个环节就可以减少大量管理成本。同时,生产完全基于订单来,不仅让生产变得更高效、精准,产品的质量也更有保障。目前,厂房内物流、装配和质检等各环节的自动化,已经应用到三一重工的三十多个业务单位。

 


 


  而在流程信息化总部工程师王志伟的眼中,2016年三一智能制造最大的亮点,无疑是三一重起焊接机器人“提效降本”项目立项。这一的智能化集成应用试点示范项目,集成先进的软硬件工艺、信息化技术,总投资超700万元。据他估计,通过各类新型自动化设备的运用,整个智能制造车间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以上。


  流程信息化总部信息应用部经理黄能攀则认为,2016年“智造”与服务之间的紧密程度大幅上升,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随着国际化的拓展,三一集团超过40%的业务量已面向海外市场,遍布全球的“三一制造”,让三一的“大数据”有了更高的含金量,在未来的智能服务领域开创了更广阔的天地。此外,随着集团保险、银行、汽车金融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基于大数据的成本计算和产品设计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这也是其他企业无法想象的巨大优势”。


  12月28日,三一集团物联网团队基于这一优势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树根互联”。在中国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上,树根互联的首批重要客户星邦重工董事长刘国良对这一平台赞不绝口。在他看来,三一多年积累的工业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能力,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升级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三一)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