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长苗圩作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报告

2016-04-20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凤凰网

  ——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过去企业往往是金字塔的管理机构,从老总、副老总,到职能部门,到车间,到具体的管理,有的大公司还有多层的子公司、孙公司。这种模式效率很低。新一轮的发展,现在有一些先行的企业已经开始实行层级要少、反应要快、团队要小的扁平化管理。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长期以来支撑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劳动力人口红利在弱化。新一轮的发展,我们更多的靠创新,靠结构调整,靠工程师的红利,靠技工的红利,不是简单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红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十三五”规划纲提出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强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优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并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也作出系统部署。这些都对我们“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深远的影响。

 

 二、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三步走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是去年5月19日经过国务院审定正式印发的。这个规划发布了以后,引起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十三五”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都把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写进了文件当中。制定一个好的文件不容易,要把这个文件所确定的目标实施到位更难。所以在去年5月19日文件发布了以后,我们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把规划要变成年度的计划,把年度的计划变成具体的行动,把每一项行动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效。下面就“十三五”时期如何抓住重点、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我再谈几点认识:

 

  (一)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制造业发展的四个方向,即高端、智能、绿色、服务。

 

  一是强化高端引领。高端装备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一直是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一些小国或者新型工业化国家,之所以能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某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代表着世界领先水平。比如,以精密制造为代表的瑞士的机械手表仍然是世界上别的国家无法替代的,瑞典的轴承制造在全球也是非常有名的。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比如,大型客机(C919)成功下线,北斗导航系统突破千万级用户,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高铁、电力已经走出国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高端装备在创新能力、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产品可靠性、基础配套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就是要集中资源,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引领整个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广智能制造,就是首先要在工厂这个环节取得突破,把机器设备和机器设备之间都进行数字化的改造,然后这些数字化的设备和数字化的设备之间还要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连接起来以后,机器设备和机器设备之间运行都是数据,数据汇聚起来就是信息。我们现在正在抓的一个事情,就是中国工业互联网。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标准。就像世界上有几百种语言,如果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把这几百种语言都学会,能学会几门那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么需要通过一个翻译来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那么机器和机器之间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数据怎么能够交流,这就是牵涉到一个交流问题,防止最后“鸡对鸭讲”,谁也听不懂谁的。所以标准顶层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已于今年2月组建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集中力量构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探索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总体方案。

 

  三是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中国制造2025》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制造,并将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与以往开展的工业节能减排不同,绿色制造是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通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来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一方面通过政策、标准、法规等手段强化企业的责任,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四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不高。未来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引导企业围绕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融资租赁业务、智能服务新模式等,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二)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薄弱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的核心任务,就是夯实基础、缩小差距,促进提高制造质量和可靠性,增强产品竞争力。

 

  一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围绕着重点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组织实施了工业强基工程,抓了一些关键的产品、技术。近期我们梳理出需要重点发展的80种关键基础材料、185项核心基础零部件、105项先进基础工艺和63项产业技术基础,并提出了重点行业“四基”发展方向和实施路线图。一年一个脚印解决基础发展的问题。

 

  二是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内外实践表明,在实验室产品和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解决很多的从实验室产品到企业生产产品当中的实际的问题。国外通常把这个叫“死亡峡谷”。据统计,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出现了严重分化,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

 

  当前,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受到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制造2025》里头,我们计划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这里面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这个创新中心的重点,不是解决单个企业能够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而是重点解决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同。在实际的推进过程当中,我们决不再按老体制、老机制去运行,既然是面向行业的技术,我们动员行业的骨干企业都能够投资建设这个创新中心。在内部的运行机制上,采用事后奖励的办法,来调动和激发内部活力和动力,一定改变我们过去科研院所体制不新、活力不够的问题。

 

  (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们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中占12%左右,88%左右的工业还是传统行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体量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把制造业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传统产业决不能忽视,改造提升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

 

  一是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这个是我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好的办法,国务院也已经决定要实施新一轮的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通过技术改造使传统行业不断的向产业的中高端迈进。

 

  二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现在是我们发展当中的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重大问题。一般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一定程度的过剩有助于企业的竞争,不断使企业提高竞争力。但是像我们国家钢铁、煤炭、这样已经到了严重的总量过剩的阶段。去年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进行战略调整,不能破除这些就很难度过这个关口,问题积重难返,就会影响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这项工作抓好了,工业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必须痛下决心,背水一战,否则工业发展就没有出路。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正在跟发改委一起积极的研究如何化解过剩产能这项工作。

 

  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首先,扶植大企业方面,根据每个行业的不同特点,要建立起对标的体制,要组织这些行业的龙头企业跟世界上排名领先的这些企业来进行对标。把他们作为我们一个看齐的方向、看齐的标准,来不断提高,打造一批顶天立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按照中央提出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减少审批事项,来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来扶持一大批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这么多年我们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不够,我们还要继续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近年来,中央作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大决策。在《中国制造2025》里头,我们也就制造业的发展和三大战略的布局做了有效的衔接。最近,我们还跟地方的政府商量,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当中,根据每个地方的资源条件、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今后五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就是特别注意把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实现国际产能合作作为重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当中,重点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来促进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当中,要贯彻落实今年1月份总书记在重庆召开座谈会发表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长江经济带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种道路,不搞大开发,共同促进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是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前一段我们媒体热议中国的游客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到海外去购婴幼儿奶粉。这都说明了我们中国的这个产品的质量、中国的品牌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新时期消费水平提高,给我们供给侧带来新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品牌放在突出的位置。最近按照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部署,正在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抓紧组织实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新品牌,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针对多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绿色环保的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升级的需要。

 

  要大力倡导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19世纪,德国当时的产品名声很不好,一度处于仿制偷学这么一个阶段,成为国际上名声很不好的一个标志。但是德国很快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且把提高质量、创建品牌作为他们不懈的追求。现在通过这一百多年的努力,德国的产品已经成为精准可靠、高品质的代名词。中国还要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功夫。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