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2014-12-12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网易财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总体观点:

 

  ①首次明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从需求、生产以及风险等三大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从需求看,强调个性化消费、基建以及新兴投资、大规模走出去战略。从生产看,强调产业升级与集中、倚仗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建立统一高效的全国竞争市场。从风险看,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化解经济高杠杆和泡沫化风险、全面化解产能过剩。

 

  ②会议提出15年五大任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首当其冲,预测GDP增速或小幅下调至7%。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意味着GDP增速或小幅下调。明年经济工作5大任务分别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和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③强调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意味着赤字率或将进一步调高,这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相一致。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助于在“新常态”中持续“化解高杠杆和泡沫”,货币宽松值得期待但空间不宜过度乐观。

 

  ④首次提及人口老龄化,并强调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意味着人口结构变迁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经济增长以及要素分配将更加向劳动力倾斜,而代表资本回报的利率趋于下降。

 

  ⑤首次提及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意味着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或终结。环保助于约束产能扩张,给投资套上枷锁,增长减速但质量提高。未来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⑥区域发展仍是重要战略,重申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从“点”(上海自贸区)到“线”(一路一带)再到“面”(多国区域间自贸区)的国家战略初步形成。

 

  ⑦201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预计15年在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会加快推出,国企改革也会加快。

 

  ⑧改革和创新等新增长动力将决定中国经济未来。过去我们依赖于人口红利、出口等增长动力支撑,而未来增长动力则来自于改革和创新等。这也就意味着长期来看增长动力和融资结构均非常重要,而必须发展有利于企业融资的直接融资市场,来支撑创新的持续。

 

  以下为我们的点评:

 

  一、首次明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从需求、生产以及风险等三大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从需求看,强调个性化消费、基建以及新兴投资、大规模走出去战略。从生产看,强调产业升级与集中、倚仗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建立统一高效的全国竞争市场。从风险看,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化解经济高杠杆和泡沫化风险、全面化解产能过剩。

 

  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

 

  1)消费需求摆在第一位,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到个性化消费。意味着传统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外贸发挥都相对有限,主力军还是得靠消费。而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的结束,意味着依靠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发展进入尾声,而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成就新一代年轻人个性消费成为可能。

 

  2)投资需求摆在第二位,传统投资仍需托底,创新投融资方式以支持新兴投资。展望15年,以信贷为支撑的传统投资空间依然有限,其中制造业投资仍需去产能,14年地产销量负增影响来年地产投资增速,因而基建投资仍将是稳增长主要抓手,有望保持在20%左右高增速。未来需创新投融资方式,支撑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兴投资。

 

  3)外需放在第三位,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变,需转向“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战略。过去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加之低成本优势不再,因而未来出口保持平稳即可,出口目标增速或继续下调。 “走出去”成为重要战略,与建设新丝绸之路相呼应。未来大举投资亚非拉等地的基础设施,支持中国相对先进的过剩产能走出去,化解国内过剩产能为主权财富以及对外债权,实际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选择之一。

 

  4)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传统产业从供给不足到供给过剩,未来需优化升级、兼并重组。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生产要素:人口数量红利消失,人力成本趋升,需转向人力资本以及技术创新驱动。

 

  6)市场竞争:建立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资源环境约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如果中国不摆脱对旧模式的依赖,PM2.5难以降下来,国人还是被“雾霾”笼罩,儿时的蓝天白云仍是奢望。

 

  8)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风险总体可控,但将持续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

 

  9)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从全面刺激到通过市场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而没有未提及房地产调控,表明政府或将容忍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舍小取大,更着力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弱化行政干预。在完成住房信息联网、不动产登记等长效机制的基础工作下,从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进行改革,而改革方向便是调控更加市场化。

 

  二、会议提出15年五大任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首当其冲,预测GDP增速或小幅下调至7%。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5大任务,分别是: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和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五大任务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首当其冲,但这一表述与2013年以前的“加强调控、促进增长”,以及2014年的淡化增长均有所不同,这与今年以来反复提及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相一致。

 

  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意味着GDP增速或小幅下调。但十八大提出要确保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意味着政府不能接受经济断崖下跌而只接受缓慢下行,预测GDP目标增速或下调至7%,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保持平衡,增长与改革将协同推进。

 

  三、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的提法则颇具新意。财政赤字率预计大概率将上调,而“适度”则意味着宽松值得期待,但在高杠杆和泡沫化背景下不宜过度乐观。

 

  虽然会议提出的政策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往年无异。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的提法则颇具新意。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赤字率,2011年以来财政赤字率已不断上升,发改委在今年年初预测2014年财政赤字率将达到2.1%。在经济缓慢下行的背景下,“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或意味着2015年赤字率将进一步调高,财政支出将继续加码,而这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相一致。

 

  货币政策强调松紧适度,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

 

  今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为2012年以来首次降息,央行称之为中性货币政策,意味着未来基准利率仍有望再度下调,而“适度”则意味着宽松值得期待,但在高杠杆和泡沫化背景下对货币放松不宜过度乐观。

 

  从央行角度而言,降息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企稳经济,抑制通缩预期。然而降息之后,PMI再创新低,物价继续萎靡,也就意味着短期实体经济并未受益。反而是虚拟经济极度火爆,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导致股市持续暴涨。

 

  虚拟经济的繁荣虽然令人亢奋,但由于股市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股市上涨之后的资金很难回流实体经济。而虚拟经济繁荣的助推器是融资交易盛行,导致融资利率居高不下,资金成本难以下降。

 

  当前经济已经进入去杠杆状态,但金融加杠杆再起。经济去杠杆需要在低利率环境下完成,但金融加杠杆导致央行降息之后的效果事与愿违,未能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反而使得资本市场极其狂热,因而未来对金融加杠杆或许也需慎重对待。

 

  四、提及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意味着人口结构变迁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经济增长以及要素分配将更加向劳动力倾斜,而代表资本回报的利率趋于下降。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及人口老龄化。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出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峰值在2010年已经达到74.5%的高点,预计到2020年这一占比将会降至70%以下。而25-44岁青年人口的总数也会在2015年左右达到顶峰,此后开始下降。

 

  生产要素的新常态是“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这意味着人口结构变迁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经济增长以及要素分配将更加向劳动力倾斜,而代表资本回报的利率趋于下降。

 

  五、首次提及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意味着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或终结。这意味着未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趋于上升,中国牺牲环境换取GDP的模式将发生逆转,经济发展将更注重质量。2015年是《“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的收官之年,通过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是势在必行,而环保也助于约束产能扩张,给投资套上枷锁,增长减速但质量提高。未来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六、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区域发展仍是重要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申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从“点”(上海自贸区)到“线”(一路一带)再到“面”(多国区域间自贸区)的国家战略初步形成。

 

  七、201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预计国企等各项改革将加快,而改革和创新等新增长动力将决定中国经济未来。

 

  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预计15年在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会加快推出。国企改革也会加快,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过去我们依赖于人口红利、出口等增长动力支撑,而未来增长动力则来自于改革和创新等。这也就意味着长期来看增长动力和融资结构均非常重要,而必须发展有利于企业融资的直接融资市场,来支撑创新的持续。来源:网易财经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