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集团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大会隆重召开

2012-11-20 | 发布者:杜立君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11月1日下午,徐工集团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大会隆重召开。在热烈的掌声中,公司领导向受表彰的42名先进个人、1家“徐工集团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单位”颁发了奖牌和奖金。

 

徐工集团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大会隆重召开
徐工集团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大会隆重召开


  大会宣读了《关于表彰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获奖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回顾了近几年来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宣贯了《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意见》,重型公司党委就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会上,徐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作重要讲话。


  王民董事长回顾,徐工集团成立23年来,首次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召开这样隆重的大会,足以说明作为公司四支人才队伍之一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公司快速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王民董事长指出,重型公司经过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当之无愧成为各单位的典范。王民董事长强调,徐工要实现“千亿元、国际化、世界级”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时代赋予中国装备制造业排头兵的使命和责任。而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徐工的底气来自于技能人才的状态和表现,来自于对人才的关注和培养,来自于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强烈追求。特别是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关注以下四点:


  第一点是强素质、高追求,奔向世界级目标。2011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了有“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就取得了总平均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这是中国优秀技能人才走上国际舞台的开始,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尊重的体现。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徐工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产品,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而这个基础就是首先要成为合格的企业,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要抓好劳动者的素质。目前我们的员工队伍在基本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行为素质、职业素质方面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劳动者素质提升是国家“十二五”战略目标,也是徐工的一项提升工程,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去做。国际化的徐工,要在各方面必须走在前面。


  第二点是重质量、求精致,培养顶级技能人才。中国现有职工1.125亿,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25%,而发达国家的比例则为40%。我国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全国新培养技师350万人,高级技师100万人。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要通过10年努力,使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比现在增加1100万人。对照目标,就会发现徐工的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24.7%,仅仅是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和发达国家相比。对照目标,徐工怎么办?我们的努力方向在哪?徐工又能在全国的高技能人才中占多少比例?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点是担重任、铸品质,成为技能人才摇篮。徐工技校作为徐工集团技能人才的培育基地,为徐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徐工技校更要担负起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要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要能够吸引高水平的学生,要培养出像裴先锋一样能拿世界级冠军的优秀毕业生,这些都考验着我们的教学质量。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要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出既有理论思想又有技能知识,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适应徐工发展的技能人才,要成为产出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初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使他们经短时间适应就能成为技能尖子。十年磨一剑,年轻人要有这种追求,要尽快上台阶,希望通过努力有徐工选手进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


  第四点是精选拔、重培养,带动全员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加各类竞赛是一种选树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完善选拔机制。不管拿金牌还是银牌,素质技能提升是首要的,要结合大赛的选拔、训练机制,把平时技能训练和竞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全员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带动全员素质技能的全面提升。导师带徒是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一种方式,但要创新,要赋予新的内涵。


  王民董事长要求,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引起全公司上下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升的高度关注,要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努力在全公司形成一个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受表彰的获奖选手,要成为岗位上的标杆,再创佳绩。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要关心精英人才,特别是行政、党委工作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不能放松,要对标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