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纬谈中国制造型企业“走出去”

2012-05-29 | 发布者:赵艳秋 | 来自和讯网

  在贯彻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尤其是在欧债危机发生背景下及欧洲八国峰会召开后,中国制造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怎样科学地“走出去”,这是国内数以万计制造业企业需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主席、亚洲制造业协会联席主席陈经纬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制造业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大有文章可做,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


  陈经纬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过出口创汇和实施“引进来”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腾飞,举世瞩目。在当前经济全面开放,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不断升值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有必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全球资源分配,这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现实选择。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坚持了“走出去”的战略纲要,同时特别强调,增加了“加快”两个字。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企业在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539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30%。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好的开局。加入WTO10多年以来,多数海外投资、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和自然资源板块,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作为坚强后盾。时至今日,尽管能源和自然资源依然主导着中国对外投资,但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更加重视“走出去”,寻求新的发展。


  陈经纬认为,回顾过往几年,中国制造型企业在海外并购和合作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他说,日前我有幸参加振华重工20周年庆典,我聆听了他们的介绍,感触很深,我觉得振华重工把根留在国内,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取得很好的成绩,振华重工可以成为中国制造型企业“走出去”的典范之一。还有,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混凝土设备公司普茨迈斯特。通过普茨迈斯特的全球销售网络,三一重工有机会将其工程机械产品带向全球。另外一个案例则是大家熟知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在2011年,沃尔沃在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并且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高达50%,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远远高于其他国际市场。同时,双方就多项技术研究开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电动汽车、环保汽车、汽车关键零部件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除上述略举之外,我国还有很多制造型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陈经纬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除较好的中央企业外,中国制造业普遍的现状是大而不强,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尚有很大距离,需要中国制造业界的共同努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和生产高科技产品,创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争取在国内外市场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从而使中国的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跨上新的台阶。


  他说,事实上,这些年来,由于我国业内人士的不懈努力,中国制造板块在某些行业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对实施“走出去”战略具备了很好的条件。以高铁技术为例,自从中国第一次从法国公司阿尔斯通取得西方先进技术之后,对各种精密技术进行改良、发展和创新,并成功应用于中国快速发展的铁路网络之中。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并初步具备与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行业其实还有很多,例如特高压和智能电网设备、家电制造、发电装备等,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能力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