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置金融资源 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012-04-23 | 发布者:谷会京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一)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相对于把金融作为经济外在要素的传统金融理论来说,金融资源理论则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更强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发展。从发展趋势看,2006~2011年四川省经济年均增长19.3%。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四川全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迅猛,2006~2011年,四川省融资量从1216.7亿元增长至3843.8亿元,年均增长25.9%。2011年四川各类金融资源总量指标排位相对靠前,存贷款余额居第7位,略高于经济总量第8位的排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2011年四川省社会融资量与GDP之比为18.3%,比2006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
  2011年,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四川省保持了灾后恢复重建以来经济发展的较快增长势头,全省经济增长15.0%,但增速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整体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四川省社会融资规模略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既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5009.9亿元,同比少增536.4亿元,其主要原因是新增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数量同比下降。一方面,是由于银行未贴现的承兑汇票同比少增较多。2011年银行承兑汇票576.4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626.4亿元。另一方面,2011年在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四川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进一步向常态回归。2011年新增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为63.8%,同比下降1.4%。
  (二)融资结构日趋多元化,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是由一个地区的资源秉赋、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和资金结构所决定的,结构调整对资金的配置结构必然有着新的要求。同时,在不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导向下,选择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也不同。近些年,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四川的同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类别也日益丰富,拓展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途径。除这些传统方式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直接融资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四川省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势头。从结构看主要特点有:
  一是直接融资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继续加大。2011年四川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筹措资金555.8亿元,同比多筹措资金229.0亿元,占比11.1%,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近年来,银行间拆借市场成为企业的融资渠道之一,自2006年获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以后,四川在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尤其是2011年以来债券融资持续增长,2011年四川在银行间市场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现融资265.3亿元,发行企业达28家,其中16家初次进入银行间市场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在2011年实现零的突破,由成都新筑投资、成都天保重型装备作为联合发行人,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四川省首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8亿元。
  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长较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贷款规模有所提高。2011年末,四川全省共有81家小额贷款公司和2家贷款公司,其中2011年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39家。在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贷款公司类贷款增加7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2.1亿元,占比1.5%。此外,保险公司赔偿增加较多。2011年,保险公司赔偿金额为191.2亿元,同比多增40.2亿元,占比3.8%。随着保险资金使用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大量投放于四川企业和项目。2006年以来,保险资金在川投资总额已超过百亿元。有9家保险公司在川设立了11个形式多样的后台服务中心,为四川省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保险保障。
  三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表外融资有所减少。2011年金融机构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新增表外融资合计990.7亿元,同比少增420.4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9.8%,比上年同期下降6.0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在对银行表外融资加强监管的情况下,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四是非公开股权投资为企业和项目融资提供了新的融资来源。继2009年获得国家批准设立西部首家产业投资基金——绵阳科技城产业基金之后,2011年7月,四川省第二只获得国家批准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成立,基金的总规模为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目前首批到位资金为52.3亿元。
  (三)资金运用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贷款的产出效率指标(GDP/各项贷款)反映了单位贷款投入与增加值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是衡量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与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四川贷款产出比走势基本与全国一致,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先于全国在2007年出现1.1的峰值。2011年四川贷款产出比为0.9,仍然超过全国水平。但这同时说明了四川省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贷款融资的特征非常明显。从人均GDP来看,四川省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看,四川整体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建设加速期,经济增长仍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型发展为主。而从目前经济发展阶段趋同的西部12个省区市来看,四川人均GDP水平居西部第7位,贷款产出比居第6位,居于中上水平,说明贷款产出效率相对西部一些省区市较高,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同时也说明贷款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是信贷结构调整根本性因素。同时,信贷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形成状态及其调整方向也会对国民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产生影响。近年来,四川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川省工业八个产业调整以及振兴行动计划等多项发展措施。2011年以来,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契合,四川省贷款融资平稳增长,实体经济领域信贷资金明显多增,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与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投资项目资金需求相适应,2011年末,支持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16113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64.4%。四川全省500个重点项目获得银行授信849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3%,签订贷款合同金额4830亿元,占已授信额度的56.8%,2011年末贷款余额2781亿元。金融对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为重点项目建设和四川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二是第三产业贷款占比逐渐上升。2011年新增贷款中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为66.7%,较2006年上升了12.3个百分点。2011年,批发与零售业等实体经济领域信贷资金明显多增,其中,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贷款比年初增加481亿元,同比多增199亿元。三是重点优势产业信贷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各金融机构紧密结合国家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找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和四川省“7+3”产业发展的结合点,进一步加大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等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潜力产业的信贷投入。从信贷投放情况看,2011年新增贷款重点投向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427亿元)、制造业(409亿元)、批发和零售业(383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8亿元)、建筑业(261亿元)等重点行业或领域,以上行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5.4%,较好地贯彻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意图。
  (四)针对实体经济薄弱领域,对“三农”、中小企业等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一是对“三农”领域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截至2011年底,四川涉农贷款余额7309.6亿元,同比增长26.0%,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1.1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当年新增1289.6亿元,涉农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40.4%,较201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充分发挥再贴现的结构调整作用,截至2011年末,再贴现余额4.6亿元,自年初累计发放31.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涉农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进一步落实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优惠利率贷款政策。2011年累计对6865万元民贸和民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贴息231.8万元。二是金融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2011年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6%,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高9.3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44.7%,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高28.4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755.6亿元,占四川省企业类贷款新增额的38.0%,比大企业新增额占比高近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得到较好满足。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17.6亿元,余额131.5亿元,比年初增加52.7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31.8亿元,其中有75%为中小企业票据,余额9.3亿元。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能力的有关建议
  在看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包括直接融资比例偏低,债券融资明显不足;社会融资的运用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和民生金融服务需进一步改善等。为此,笔者提出如下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能力的建议:
  (一)大力推动发展直接融资,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综合运用上市、债券融资和非公开股权融资等多种直接融资方式,满足实体经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成长周期和不同领域的融资需求。积极推动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券型融资工具,不断拓展融资渠道。着重推动建立省政府与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高层会晤机制,争取进入试点省开展“三方合作与区域集优”合作试点。推动发展地方性的股权(产权)交易市场,大力扶持创业投资活动。目前,我国正在探索经过场外交易市场实现场外交易的金融产品标准化。建议积极争取四川作为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试点省份,利用四川有大量未上市公司股权沉淀的优势,依托产权交易中心和地方法人证券公司,探索本地非上市股份托管和投资基金的场外交易。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投保覆盖面,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二)与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产业相结合,切实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当前,四川社会融资格局还是以银行业的信贷服务为主体,银行信贷依然是实体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照四川“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两化”互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分类指导,有扶有控”原则,做好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工作,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多种方式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结合四川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加大对具有支撑性和导向性的重大项目、产业园区的信贷支持,鼓励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大力支持国家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城市环保工程等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建立和完善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努力满足贸易融资、个人消费等领域的合理资金要求,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国内需求。 
  (三)按照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围绕实体经济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务,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促进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适当增设产品研发中心,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研发,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抵(质)押方式、业务模式、贷款手续等方面不断提高对企业、农户需求的满足能力。深入总结各地创新成果,重点加强对有市场、易推广、可复制创新产品的研究,归纳提炼其在信贷流程管理、风险防范、激励机制设计、配套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
  (四)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源,提升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水平
  建议对中小金融机构和部门实行差别化的税费征收办法,通过税费减免措施支持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加快发展;鼓励大型银行、资产评估公司、保险公司设立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开展情况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借鉴部分地区小微型企业贷款贴息试点管理办法,在一定贷款额度内,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利息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对中小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集合票据等债券进行费用补贴和建立风险缓释基金进行风险代偿;借鉴国际经验,在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担保基金的基础上,对担保基金担保损失的一定比例由政府资金给予风险补偿。针对妇女创业、保障房建设、扶贫助学、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等信贷产品经营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等问题,探索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基金,对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