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起重机:国内品牌唱主角 竞争格局渐变中

2012-04-18 | 发布者:赵艳秋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集中度虽愈高,竞争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汽车起重机经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市场经济的锤炼,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已经是很成熟的产品。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汽车起重机产品,特别是中小吨位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小厂家和大企业的区别主要在诸如外观造型和生产工艺等方面。某汽车起重机厂家技术人员坦言,100吨以下的产品如果有某个企业出了个什么新技术或新产品,他们能很快做出来。此次展会外资品牌中仅特雷克斯带实物参展了,马尼托瓦克仅在室内摆放了一些模型和产品资料,利勃海尔没有参展。比较国内外产品,某起重机行业专家表示:国内产品跟外资品牌相比的确还存在某些差距,特别是精细化程度方面。例如外观设计上,外资品牌由于在制造装配技术水平、油漆质量等有一定优势,整体感觉产品更为精致。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国内汽车起重机品牌不断进取,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进步和突破,国内品牌已经是绝对的主力,从销量就可以看出。
  2010年汽车起重机全年销量已经达到35000台,前三甲徐工、中联、柳工占了70%以上的占有率。今年1-8月,汽车起重机销量已达27000台,与其他起重机产品相比,在去年同期的基础上增幅是最小的,仅为7%。其中,徐工依然以超50%的市场占有率牢牢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排名第二的中联重科市场占有率略有上升,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以101.8%的增幅一举超越柳工进入前三,其他厂家如特雷克斯长起、安徽柳工与马尼托瓦克销量同比下降53%、21%和4%。可以看出,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前三甲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由于汽车起重机属于公路车辆,行业准入门栏很高,并且有越来越严的趋势,近几年的新进入者也就三一重工、北汽福田和国机重工这种大型企业。记者了解到河北某民营企业从09年开始就一直在努力想进入汽车起重机行业,一直没有得到批准。 
  可以想象汽车起重机市场未来几年的竞争依然是在这十多家企业之间,目前虽不能说胜负已分,但行业集中度的确在不断提高,徐工和中联更是连续几年牢牢占据前两名,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的竞争可能更多的是在第二梯队的竞争。不过虽然集中度在不断提高,但竞争形势依然严峻,销量前四甲的企业中,徐工、中联、三一都十分重视汽车起重机市场,柳工更是将汽车起重机作为三大战略产品之一。另外,也不排除“黑马”的杀出,因为行业众多企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千亿”、“百亿”目标,若仅依靠自己目前的产品线想要完成相关目标的确比较困难,故当前行业的并购趋势可谓暗潮涌动。工程起重机作为产值规模已超过388亿的产品,很可能是并购的重点。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50强中的中国企业举例,除徐工、中联、三一、柳工外,山推、山河智能、国机重工都是刚进入汽车起重机市场,根基未稳,可能会兼并一些专业的汽车起重机生产厂家扩充实力;龙工、厦工、玉柴等还未涉足起重机行业,不排除他们会找合适的机会进入;福田雷沃的起重机版块已经都转移到福田雷萨重机(汽车吊、履带吊),整合资源以做大做强工程起重机;还有一些行业外的实力企业也在寻找切入工程机械行业的机会,故也不排除这类企业通过并购进入汽车起重机行业。
  谈到并购机会,此次BICES展会中,在特雷克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本刊记者问了一个“特雷克斯对于和长起的合作是否满意”的问题,特雷克斯的领导直接回答说“很不满意”,坊间早有传闻特雷克斯和长起有可能分家,两家都有意出售自己的股份,无论传言是否真实,这对某些企业来说或许是个很不错的进入该行业的机会。
  另外,此次展会参展的全路面起重机产品跟BICES2009相比产品少了很多,仅特雷克斯、三一、北起多田野、京城重工、徐工带来了一两款产品,越野轮胎吊方面就徐工和山河智能各带来了一款产品。京城重工隆重推出的QAY160E型国内首台5轴底盘的160吨全路面起重机。QAY160E行驶状态自重60吨,比国内同行160吨级别自重72吨,减轻重量16%,是京城重工继2009年推出国内唯一三轴55吨全路面起重机(行驶状态自重36吨)之后,又一个采用轻量化设计技术成功的范例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道桥通过适应性,并节约用户转场移动的油耗成本。
  此次展会上履带吊产品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少!中联重科、特雷克斯、山推、南车北京时代分别带来了自己的550t、70t、150t、150t的产品,另外熔盛机械带来了一台样机。参展产品中,特雷克斯此次带来的Terex Powerlift 2000桁架吊臂履带式起重机,主臂最大起升能力70t×3.8米,最长组合54m,固定副臂最大起升能力6t×12.4米,最长组合42m+18m。是国内同级别唯一采用扳起架结构形式的履带起重机,相比较采用A型架使整车结构更加紧凑,转移组装更为便捷。
  从参展产品来看,各履带吊厂家的展出热情都不是很高,通过和厂家的交流发现,这可能与市场销量的下滑和履带吊参展成本较高有关。履带式起重机今年的表现在3月单月销量创历史最高纪录250台后,销量逐步下降,但是月度销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虽然风电行业降温、日本核泄漏对核电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基础建设(如石油化工、能源建设、冶金、基础工程等)中对大吨位起重设备有大量的潜在需求,所以销量一直在高位运行。除了在销量上的良好势头外,国产履带吊今年还有重大突破,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先后自主研发制造出2000t、3200t、3600t的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产品,标志着中国履带起重机技术水平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履带吊市场的特殊性,目前履带吊市场的集中度很高,中联、徐重、抚挖、三一和宇通等五家企业占据了行业98%左右的市场份额。前几年进入该行业的很多企业已经选择退出,例如江苏路路达。但是也不乏新进入者,据某行业某资深人士透露,山东泰安某企业刚进入这个行业,产品是150t的履带吊,但他觉得该企业如果想在履带吊市场做出一番作为难度颇高。
  履带吊产品是一种投资大,回报周期、设计和生产周期均较长的产品,且总体销量较少,所以对制造厂的资金、技术储备要求很高。虽然很多小厂家利用一些有经验的人才也能开发出相关产品,但往往打不了持久战,从这几年很多小企业的退出就可以看出。据了解,正常的大型履带吊研发过程得一两年,生产过程也得一两年,很多小企业号称自己可以生产多少种履带吊产品,其实现货可能就几台比较小的产品,若有订单得现做。由于生产周期较长,市场需求又是瞬息万变的,可能出现当产品生产出来的时候买家已经不需要这个产品了。虽然有订金赔偿,但是订金离一台履带吊的成本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并且这台机器能否卖给别的买家还是个问题,所以相当于它生产出的这个产品是亏钱的。 
  对于明年的履带吊市场,众多行业专家表示主要竞争还是集中在前5强,行业集中度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但5强间的竞争形势并不明朗。三一科技今年的履带吊销量由去年的第二跌落到第四,他们正在积极调整;国产履带吊的先行者抚挖虽然目前还排在前三,但是其市场占有率已经由最高峰的30%跌落到了16%左右,明年以履带吊为主打产品的抚挖肯定也会奋力拼搏收复失地。所以,明年的履带吊市场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 
  随车起重机销量前三甲除了牡丹江专汽,徐工和石煤机都参展并且都带来了自己的随车起重机产品,这可能与牡丹江专汽的重点销售区域在东北有关,此外常林股份(600710,股吧)也带来了相关产品,外资品牌如希尔博、帕尔菲格等没有参展。 
  今年随车起重机可谓是工程起重机产品中的“一枝独秀”,2011年1-8月已累计销售6600余台,同比增长超过57%,已经超越2010年的总销量6300余台。产品销售势头虽然一直大好于大势,但是此次参展的随车起重机产品非常少,与其市场表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可能与随车起重机本来在工程起重机市场占的比重就较小,并且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等原因有关系(徐工市场占有率已达50%以上,并且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虽然随车起重机相比较其他起重机产品而言形势比较好,但单就这个产品来看,8、9月份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厂家都在期待国家经济政策的放宽。
  据某位行业资深人士透露,随车起重机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强者恒强,前三甲企业近几年变化不大,但由于该产品的准入门栏不算太高,并且近年来随车起重机市场连续火爆,已经有很多企业看上了这块市场。除刚进入随车起重机市场的常林股份外,还有好几个厂家也想进入这个市场,有想单独开发的,也有想利用外资技术合资的,其中不乏行业龙头企业。由于随车起重机98%的产品是卖给个体户,所以除了产品之外,资金实力和销售人员是否充足是竞争的主要因素。所以未来随车起重机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变数,徐工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什么时候会出现拐点?石煤机、牡丹江专汽能够在前三名中坚挺多久?湖南飞涛和长春神骏今年的优异表现会不会是昙花一现?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观察。
  期待国产工程起重机的“双赢”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工程起重机产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某些方面赶外资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但整体技术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并且已经完全自给自足,这一点从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能看出来。跟两年前的BICES2009相比, 此次展会参展的工程起重机产品虽然不多,但是也不乏亮点,众多行业专家表示能明显感觉到国内的工程起重机技术发展的迅猛,例如两年前仅是像徐重这样的领军企业在50吨以上产品应用U形臂结构,现基本都能做,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生产U形臂架的厂家;两年前最大的全路面起重机为徐重的500吨,现在三一、徐工都已有1200吨产品;履带式起重机方面徐工、中联、三一都拥有了自己的超大吨位产品,改善了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另外,液压和电气更紧密结合,制造体系,制造工艺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之,国产工程起重机已愈发走向成熟,期待未来国产品牌起重机能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赢!  (本文摘自《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第十期)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