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工跻身国际一流 冲击国际市场

2012-02-10 | 发布者:李芳芳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新春伊始,位于青岛开发区的海西湾内一片繁忙景象,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钢材加工量冲击新高,青岛武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首个国际海工项目开工……青岛的海洋工程项目加快推进。


  青岛海工频报利好


  2月3日,青岛武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水下浮体及深海锚座项目开工仪式,宣布为巴西船东SUBSEA7建造的价值7000万美元的项目正式开工。


  对于这一项目的开工,青岛武船重工海工部总经理陈海勇表示,这是青岛武船重工进入国际海洋工程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就在青岛武船为这一海工项目举行开工仪式的同时,同在海西湾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洋石油工程)内,一场视频会议正在举行。当天上午,海洋石油工程总经理史佑在向总公司汇报澳大利亚一个招标项目的进展。


  这一标的额数十亿元的招标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被选定企业从最初的七家减到两家,海洋石油工程与挪威一家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是其中一家。而就在两天前,海洋石油工程刚刚在日本与澳大利亚客户签定了一个3亿美元的项目。


  “今年1月,虽然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但我们的钢材总加工量达到了1.28万吨。而在去年上半年整整6个月的时间,受材料供给影响,我们的钢材总加工量才1.36万吨。”史佑说。


  2012年注定是繁忙的一年。史佑表示,海洋石油工程预计今年的全年钢材加工量将达到15万吨,这将是该公司2006年投产以来的最高纪录。


  海西湾跻身国际一流


  走向高端、走向国际化、走向深水一直是海洋石油工程的目标。


  “虽然承担了许多中海油的海工项目,但我们从未放弃国际市场。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史佑说。在与巴西、澳大利亚、越南等客户的合作中,海洋石油工程逐渐实现了由传统海工工程装备向高端、高附加值项目的转变。


  能够迎来这种转变,史佑认为与海洋石油工程苦练内功密不可分。依靠120万平米的全球一流场地硬件,海洋石油工程建立起国际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研发和施工能力上进行科技攻关,加大创新力度。


  2010年,老牌石油企业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与海洋石油工程签订10年合作框架协议,确定海洋石油工程为其工程承包商。


  与此同时,巴西项目的启动也为青岛武船重工进军海工领域打开了一扇门。“这个项目运作成功后,青岛武船的海工项目今后10年不愁订单。”陈海勇说。


  有这样的信心,陈海勇说底气来自于这个项目的科技含量。虽然7000万美元的合同额在海工项目中并不算很高,但这一项目是为巴西石油在250米深的海底建造一个中转站,这种设计之前从来没有应用过,而且要至少保证在海底27年不维修。达到这样的设计标准和建造要求,已经证明了青岛武船重工在海工方面的实力。


  陈海勇介绍,青岛武船重工在建立之初就瞄准了特种船舶和海工领域,其硬件设施无可挑剔。进军海工,缺的就是软实力。为了积累这种实力,青岛武船重工进行了两年的修炼——第一年,建立起国际认可的质量与安全体系,并且申请国际认证;第二年通过建立渠道承接海工项目。两年的时间,青岛武船重工在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体系,并且赢得了国际客户认可。


  青岛海工冲击国际市场


  获得了巴西SUBSEA7的首个订单后,青岛武船重工已经开始准备在国际海工领域一显身手。


  目前,巴西石油已经确定开发一个大型海上油田,2011年至2014年,这一海上油田的投资额为580亿美元。作为巴西石油的设备提供商之一,巴西SUBSEA7这次分包给青岛武船的模块项目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在青岛武船瞄准国际海工市场的同时,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确定,到“十二五”末,国际订单量要占到订单总量的40%。


  目前,国际范围内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已经出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主要市场份额仍然在日韩和新加坡。其中,日本和韩国占到了这一份额的50%,新加坡占到20%,中国和中东地区占17%。


  史佑说,在承接国际海工市场转移、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海洋石油工程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如何当好排头兵、突破每年20万吨钢材加工量的设计生产能力,史佑说除了靠海洋石油工程自己的力量外,离不开海西湾内海工、造修船企业的合作。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