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经济发展空间大转变

2011-11-25 | 发布者:杜立君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十二五”开局之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已然清晰。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实现生产总值13625.3亿元,增长12.9%,财政总收入1835.4亿元,增长33.3%;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表示:“破解湖南发展难题的总钥匙就是科学发展,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扎实进展,湖南的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在加快转变中加快发展,这不仅是湖南上下一致的共识,也已落实于湖南经济社会前行的自觉实践之中。


  更轻、更新、更“绿”——产业结构提质优化


  站在“十二五”起跑线上,湖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前所未有的强烈——“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变挡提速”,GDP以年均14%增速驶入发展快车道。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2010年的GDP总量显然还小,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省情。


  新型工业化破浪向前,但结构偏“重”、经济粗放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资源能源压力日益增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


  长株潭地区核心增长极的地位已经凸显,可部分地区仍在“负重爬坡”,不解决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


  发展不足,结构欠优,难再持续。


  湖南省省长徐守盛认为,“十二五”期间,湖南必须紧紧扭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转变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主动转变。


  产业是经济的基础。转方式,需从产业破题。


  在很多人眼中,石油化工是“老”工业,但在岳阳人眼中,“老”工业也可以做出新文章、焕发新活力。10月18日,地处岳阳的中石化长岭炼油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历时3年,先后投入57亿元,长炼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油加工规模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所有产品优质化。项目建成后,企业将实现3个翻番——综合配套加工能力翻一番,达到800万吨;销售收入翻一番,达到320亿元;上缴税金翻一番,达到60多亿元。


  岳阳的谋划折射出湖南对待传统产业的态度。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夕阳产业”,只有老迈滞后的“夕阳技术”。在工业产业结构偏重的现实条件下,用新技术改造旧产业,使之提质、升级、更“绿”、可持续,是湖南自觉选择的一条转型路径。


  近年来,湖南设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到今年已增加至近10亿元,其中70%以上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政府“抛砖引玉”,引导社会资金“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湖南已完成技改投资1698.7亿元。成效已然可见。今年前3季度,湖南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633.1亿元,增长19.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省规模工业综合能耗增长仅8.6%,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调整产业结构,湖南走的是“双轮驱动”:谋存量,提质改造传统产业;抓增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湖南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再到《湖南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去年8月开始,涉及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利好政策空前密集地出台。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湖南的决策者们清楚,只有站在变化的最前沿,才能把握未来的主动权。然而,回到现实,数据却不足以乐观。经过多年发展,湖南去年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3%。


  湖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分析省情实际,明确提出实施“753”战略: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五大基础工程,打造三大支撑平台,高起点规划、逐环节引导、全过程推进。


  今年9月,第四届中博会,湖南一举拿下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单,合同引进外资41.3亿美元、内资65.5亿元。分析人士称,众多政策利好以及初具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是湖南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原因。


  从一两家企业引领前行,到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率先进入千亿俱乐部的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已悄然开始从“内需型”向“国际型”,由“规模增长型”向“核心能力增长型”转轨。如今,在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湖南已经涌现一批装备制造业中下游配套辅助型企业。装备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25%,产业集聚优势愈发明显。


  不仅是装备制造领域。以湖南广电、中南传媒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农业生物产业,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均已显现集聚发展的迅猛势头。据统计,今年前3季度,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61.3亿元,同比增长43.9%;实现增加值1943.8亿元,同比增长41.4%。


  更清晰、更协调、更全面——三大板块齐头并进


  缺乏区域经济“龙头”,一度是湖南区域经济结构中的短板。


  被湘江依次串起、呈“品”字型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本是湖南经济的领跑者,29年前便已有了一体化发展、打造“湖南综合经济中心”的呼声。时间飞速流逝,一体的脚步却未跟上,辐射带动作用亦不明显。直到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的利好,刺激着长株潭三市“融城”的脚步空前提速。不仅交通同环、通讯同网、规划统一等众多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落户于三市,大批资金、项目也纷纷“慕名而来”。


  6年前,长株潭三市GDP为2412.6亿元,仅占全省GDP不过37%。而今年前3季度,三市实现GDP总量5651.4亿元,已占全省总量的41.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当仁不让地成为湖南“核心增长极”。


  “核心增长极”带动辐射作用愈发明显,却难掩湖南区域经济的软肋。往南,地处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三市,总人口占全省的26.9%,人均GDP却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87%;往西,包括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在内的大湘西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37%,GDP和财政收入却只有全省的13%和8.4%。


  科学发展的经济版图岂能有发展“鸿沟”?如何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是湖南决策层思考和探寻的重大课题。


  换个角度审视,视野同样开阔。湘南板块虽然远离“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域,却由于紧邻珠三角,占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先机。


  8月19日,富士康(衡阳)工业园正式奠基。从最初得知富士康内迁动议,到吸引其首批单位进驻,衡阳只用了半年时间。作为三线城市,衡阳为何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话或许最具说服力:“我第一次来到衡阳,虽然还不到24小时,但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衡阳是一个好地方,更是一片值得投资的热土。”


  如今,穿行于湘南三市的众多城镇,展现在眼前的是火热的标准厂房建设热潮、繁忙的货运物流场景、欣欣向荣的工业园区。与广东接壤的郴州市,视开放为自身发展“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今年以来,郴州在珠三角地区市市办推介、月月有招商。前3季度,郴州已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5%;实施内联引资项目630个,合同引资742.2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77.38亿元,同比增长28.33%。


  10月6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成为第四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南地区——这个湖南第二大经济板块,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目光再向西。曾经守着大山过穷日子的大湘西地区,向特色要空间,向优势要效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大步前行。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日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正式启动,大湘西地区37个县(市、区)纳入其中。沉寂已久的大湘西板块,正在新的支点撬动下,酝酿一场“绿色崛起”。


  至此,湖南三大经济板块、14个市州的发展,全部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更自觉、更前瞻、更给力——自主创新动力强劲


  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即便在市地图上,也是个不起眼的小村落。


  今年9月,这个村落“动静不小”——由袁隆平领衔的科技团队指导的3块超级稻试验田加权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再次让世界瞩目。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